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文学:在历史中回眸

作 者: 林静
导 师: 杨守森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研究对象 批评方法 批评实践
分类号: I206.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38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文论发展的长河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经历了19世纪的历史主义思潮、20世纪初的反历史主义思潮,到20世纪70、80年代,文学研究在历史中的再次“回眸”,使新历史主义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译介和相关现象的探讨上,研究方法多为围绕一个问题进行静止、个别的阐释,虽然很多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细致了,但对新历史主义的若干核心问题尚缺乏宏观比较视野下的深层阐发。本文旨在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将新历史主义放在西方文论发展的坐标轴上进行纵横比较的研究,通过“比较”,力求在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批评实践等若干关键问题上给新历史主义找准定位,达到对其理论的理解和升华,从而能够阐发出新历史主义对中国文论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论文的第一至第三部分紧扣新历史主义理论本身,从新历史主义的研究对象、批评方法、批评实践三个核心问题入手,试图较深入地理清和把握新历史主义究竟新在何处。第四部分引申开去,把新历史主义和当前中国文学、文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思考,试图发现其思想上的闪光点,加以借鉴。 一、新历史主义研究对象之新: 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认识不同批评流派的关键。在这一部分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新历史主义的研究对象。 1、“历史是什么?”:新历史主义与旧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连续的、完整的、可以还原的客观存在,其本身无需阐释、也不以阐释者的意志而变更。相反,文学文本则充满疑问,需要阐释。因此,文学是一面反映客观史实的“镜子”,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批评家的中心任务。新历史主义则主张历史是多样的、流动的、在表述中不断变化的对象。因此,批评家的任务是重构文本产生时的“语境”,在今天的“表述”中与“历史”对话。文学不仅仅是与历史并列的“学问”,而且对历史研究有着自己的能动作用,文学与历史呈现出一种“互为文本”的状态。新历史主义对“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作出新的阐释和定位,形成了不同于旧历史主义的文学研究对象。 2、文学研究的历史回归:新历史主义与20世纪文论思潮 20世纪以文本为中心的一系列非历史主义文论割断文学与作者、读者以及它所反映的世界的确切关系,抓住文学的语言特性展开理论和批评实践。新历史主义一反各种非历史主义批评研究的“文本封闭性”,在文学研究领域以特有的方式回归了“历史”。同时,新历史主义又是经过了“非历史”之后的“历史”回归,因此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等历史主义视点对历史和文学的认识。 3、新历史主义研究对象的形成原因 新历史主义之所以形成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同时代其他文论的研究对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考察了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向、喻说理论的发展以及当代文化思潮对其产生的影响。 二、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之新: 认识新历史主义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是深入分析其独特的批评方法。这一部分通过对新历史主义“文本解读的鲜明主体性”、“批评实践的意识形态性”、“兼容变通的思维模式”、“多维视野的‘厚描’阐释法”,以及“跨学科的宏阔视野”等五个方面的分析,力求把握新历史主义在批评方法上的独特性。新历史主义在批评方法上的与众不同在于它综合了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人类学、当代阐释学以及接受美学的许多理论主张及实践方法,但它又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个。 三、新历史主义批评实践之新: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流派,认识它在实践方面的理论特性是深入研究它的必经之路。这一部分主要从“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共鸣”、“阐释语境的多重剖析”以及“对文学功能的关注”三个方面,论述新历史主义在文学批评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践特性,从而把握它在具体的实践理论方面与以往历史主义和其他文论的不同。 四、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前景: 在这一部分中,首先,把新历史主义同中国文论发展的相关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思考,探讨了“文论史的写作与新历史主义”、“文学的文化研究与新历史主义”、“文化全球化与新历史主义”“文艺精神价值取向与新历史主义”等四个大问题,旨在从新 2历史主义的相关方面汲取有益于我们文论建设的理论营养;其次,针对当前文学评论中存在的对新历史主义理论认识上的误区进行了辨析,指出“游戏历史”并不是新历史主义的精神实质;最后,从“理论构成的过于庞杂”、“研究领域的有待拓展”方面简要分析了新历史主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6
英文摘要  6-9
引言  9-10
一、 新历史主义研究对象之新  10-19
  1 、 “历史是什么?”:新历史主义与旧历史主义  10-13
  2 、 文学研究的历史回归:新历史主义与20世纪文论思潮  13-15
  3 、 新历史主义研究对象的形成原因  15-19
二、 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之新  19-27
  (一) 文本解读的鲜明主体性  20-22
  (二) 批评实践的意识形态性  22-24
  (三) 兼容变通的思维模式  24-25
  (四) 多维视野的“厚描”阐释法  25-26
  (五) 跨学科的宏阔视野  26-27
三、 新历史主义批评实践之新  27-31
  (一) 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共鸣  27-29
  (二) 阐释语境的多重剖析  29-30
  (三) 对文学功能的关注  30-31
四、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前景  31-40
  (一) 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的热点问题,汲取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启示  31-36
  (二) 新历史主义理论认识上的误区  36-38
  (三) 新历史主义之不足  38-40
注释  40-43
参考书目  43-46
后记  46

相似论文

  1. 对《圣诞颂歌》的新历史主义解读,I561.074
  2. 从《苔丝》看哈代的历史书写,I561.074
  3. 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解析《灿烂千阳》,I207.42
  4. 构建另一个南方,I712.074
  5.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J.M.库切的《耻》,I478.074
  6. 解构历史话语,重构历史事实,I712
  7. 央视春晚中的农民形象再现研究,G222
  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I206.09
  9. 胡风文艺批评风格阐释,I206.6
  10. 历史视野下的简·奥斯丁,I561
  11.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觉醒》的历史必然性,I712
  12. 论公共行政的哲学维度,D035
  13. 现代电网规划思路拓展研究,F426.61
  14. 清初浙东学派的文学思想研究,I206.2
  15. 新历史主义—从中心到边缘的文化叙述与中国文学解读,I207.42
  16. 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I712
  17. 钱锺书《管锥编·周易正义》研究,B221
  18. 莎剧《理查三世》及其电影之新历史主义研究,J905
  19. 新闻影像资料在历史纪录片中的使用研究,J952
  20. 黄生诗学思想与其批评实践,I207.22
  21. 新世纪文学的历史性问题研究,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文学批评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