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转型期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作 者: 张熠
导 师: 戴歌新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国民经济学
关键词: 政策性金融 农业政策性金融 农村发展
分类号: F83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0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农业还具有弱质性的特点,因此各国普遍采取措施对农业加以支持和保护。从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来看,对农业实施保护的关键是资金投入,其中信贷投入是重点。1994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关键是形成了以农业政策性金融、农村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深化经济和金融改革,农村商业金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其业务范围远离农业,商业信贷资金投向比较利益更高的第二、三产业,支农扶农的职能逐渐削弱,而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时间短,政策性金融法立法滞后、金融政策连贯性不足,政策性业务划转到商业金融机构管理,致使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萎缩,范围单一,严重阻碍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在我国受到质疑。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十几年以来,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完善制度、合理配置资金结构、支持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决策依据。因此本文把我国转型期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研究重点。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讲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定义以及理论依据。先是讲述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定义以及主要特征。接着提出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依据。农业的弱质性与基础性、市场失灵、公共产品理论等都表明在农业领域,农业宏观调控、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外部效应,其成本和收益具有非对称性,不可能由市场供求机制自发地、经济合理地予以调节。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遵循比较利益原则从事经济活动,社会资金自发地由农业领域流向工业领域,如果政府对此放任不管,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农业部门将很难获得足够的自身发展急需的资金,很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也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理论都是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的基础。第二章介绍了美国、法国、日本、印度四个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产生、业务范围、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并由此得出国外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验借鉴:(1)政府拥有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产权是主要形式(2)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筹集机制(3)灵活的经营和管理体制(4)多样化的组织结构(5)健全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这些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第三章首先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前期和市场经济推进期三个阶段讲述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历程,并对各个阶段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特征进行了概括。从这一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发现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经营方向随着不同时期政策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突出了其政策性的一面。其次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政策性金融运作不规范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机构设置不合理、资金筹集机制单一、业务范围狭窄、激励机制不灵活、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以及补偿机制、职能分工不明确等。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反复不定、对农业扶持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是问题存在的外因;而缺乏管理和运营的法律制度、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营成果的计算和组织管理比较困难、自主经营权落实不够、制度设计引起的经营风险大等是问题存在的内因。这一部分问题的分析也为最后一章对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和完善的路径选择提供了依据。第四章研究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对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村商业金融在资金投入、资金来源、贷款结构、机构变化情况等方面的比较,明确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模型对相关数据的回归分析,验证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第五章首先对新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与完善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对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支农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为了加快商业金融改革的步伐,也必须发展和完善目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宽松的外部环境以及国外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丰富经验为我国发展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改革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主体缺位、粮食企业经营困难较大、区域间经济发展非均衡、缺乏法律支持等因素也将使现阶段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改革困难重重。接着,提出了三条改革路径:直接过渡路径、间接过渡路径和稳健过渡路径,而通过比较认为稳健过渡路径是一种比较实事求是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既避免了第一种方法的激进,又不至于象第二种方法把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过分局限于为粮食等农产品流通服务的圈子,符合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及模式。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和完善的具体措施。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我国建立仅十几年的时间,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都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研究多集中在政策性金融理论和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的比较方面,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践研究较少。当前我国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也是在逐步摸索中前进,由于金融改革,调整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护农的业务范围逐渐缩小、规模减少,其特殊金融的职能作用难以发挥,人们对农业金融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存在质疑。本文拟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来说明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通过分析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性和经营目标以及其公共产品属性,并与农村商业金融在资金来源、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机构变化、贷款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来说明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支农方面的优势,并用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资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7
ABSTRACT  7-10
前言  10-13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0-11
  二、理论工具及研究方法  11-13
1.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13-23
  1.1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定义及特征  13-16
  1.2 农业政策性金融产生的理论依据  16-23
2. 国内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比较  23-31
  2.1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国际比较  23-28
  2.2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验借鉴  28-31
3.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历程和问题分析  31-46
  3.1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建立和发展  31-37
  3.2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运作不规范的问题分析  37-40
  3.3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0-46
4. 转型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  46-56
  4.1 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村商业金融的比较分析  46-53
  4.2 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53-56
5. 对新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与完善的思考和路径选择  56-70
  5.1 新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与完善的必要性分析  56-60
  5.2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和完善的有利条件  60-62
  5.3 发展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体制障碍和难点  62-64
  5.4 发展和完善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路径选择以及具体措施  64-70
参考文献  70-72
后记  72-73
致谢  73-74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4

相似论文

  1. 宁波滕头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F592.7
  2. 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监管研究,F832.1
  3. 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研究,F832.2
  4. 山东外向型造船业发展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实证研究,F832.4
  5. 住房保障的政策性金融研究,F293.3
  6.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竞争策略分析,F832.3
  7. 借鉴印度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F832.4
  8. 农村居民理财研究,F323.8
  9. 现代化视野下贵州西部杂居区农村发展问题研究,D422.6
  10.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现状及优化研究,F832.35
  1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发展银行的战略定位与运行机制研究,F832.33
  1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F832.39
  13. 基于农村精英视阈湖北省贫困地区发展研究,F327
  14. 欧盟农村发展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F320
  15. 重庆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F327
  16. 农业发展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路径研究,D922.281
  17.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及政策建议,F832.3
  18. 江苏林权制度变迁效果评价,F326.2
  19. 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行绩效管理的改进研究,F832.2
  20. 对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与思考,F832.35
  21. 盐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F321.42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金融组织、银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