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三种赤眼蜂proPO-AS活性及免疫活性研究

作 者: 马晓慧
导 师: 丛斌
学 校: 沈阳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螟黄赤眼蜂 玉米螟赤眼蜂 酚氧化酶 Wolbachia
分类号: S47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天敌昆虫,通过人工水平转染微生物沃尔巴克氏体,可诱导两性生殖的赤眼蜂改变其固有生殖方式,由两性生殖转变为产雌孤雌生殖,增加雌蜂比例,降低应用成本。鉴于昆虫体内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prophenoloxidase- activating system, proPO-AS)在抵御异源物入侵、伤口愈合等重要生理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昆虫最重要的体液免疫系统,而在赤眼蜂种间人工传递Wolbachia能否成功,可能与受体赤眼蜂自身proPO-AS活性大小有关。为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明确赤眼蜂酚氧化酶特性,了解不同赤眼蜂种间免疫能力及对微生物Wolbachia免疫力差异原因,本研究以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为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1.在28℃条件下,以邻苯二酚为底物,设定不同pH值缓冲液的酶反应体系,测定3种赤眼蜂酚氧化酶的最适pH值;设定温度梯度,测定酶的最适温度;采用邻苯二酚、L-多巴、焦性没食子酸为底物,测定酶的底物专一性。结果表明,3种赤眼蜂酚氧化酶活性的最适pH值为4.5~5.0,强酸和碱性环境强烈影响酶的活性;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酚氧化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40℃,玉米螟赤眼蜂的最适温度为37℃,高温强烈抑制赤眼蜂酚氧化酶活性,可使酶迅速失活;3种赤眼蜂对邻苯二酚和L-多巴反应的Km值均较小,两者没有显著差异,与焦性没食子酸反应的Km值较大,表明三种赤眼蜂对邻苯二酚和L-多巴的亲和力较高。2.以3种供试赤眼蜂为对象,研究几种化学因子(Ca2+、昆布多糖、纤维素、右旋糖酐、脂多糖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供试赤眼蜂匀浆液中proPO-AS的激活程度,分别测定PO活性值。结果表明,3种赤眼蜂匀浆液中proPO-AS的激活需要Ca2+的参与,在Ca2+浓度为0.03 mol/L时激活作用达到最大值;Ca2+和PMSF加样顺序不同会影响PO活性,在玉米螟赤眼蜂匀浆液中先加入Ca2+,后加入PMSF,可明显抑制PO活性(P<0.05),而先加PMSF后加Ca2+,则不表现上述的抑制作用。4种葡聚糖对赤眼蜂匀浆液proPO-AS的激活,其中昆布多糖和脂多糖能显著的增强PO活性,而纤维素和右旋糖苷对PO活性的作用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不同类型的葡聚糖对proPO-AS且有完全不同的激活作用,即赤眼蜂proPO-AS对不同类型的葡聚糖可做出选择性反应。3.设定相同寄主赤眼蜂、不同寄主赤眼蜂、同寄主不同虫态以及不同生殖方式的赤眼蜂,测定其对Wolbachia菌悬液的免疫活性,寻求免疫能力较低的特定虫态的蜂种,为Wolbachia在赤眼蜂间的人工转染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其免疫活力依次为: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寄主为米蛾或柞蚕的两种赤眼蜂对Wolbachia的免疫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证实,赤眼蜂蛹的PO活性值显著低于赤眼蜂成虫(P<0.05),以松毛虫赤眼蜂为最;对于不同生殖方式蜂种,人工转染Wobachia至赤眼蜂体内共生后,降低了对Wolbachia菌悬液的免疫活性,其具体机理尚不明确。4. Wolbachia细菌细胞表面脂多糖LPS为敏感信号分子,赤眼蜂体内存在特定蛋白识别该分子。本研究采用昆布多糖沉淀法,分离3种赤眼蜂的识别分子-脂多糖结合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检测,测定沉淀后的粗提液PO活性。通过此法获得的3种赤眼蜂粗提液蛋白分子量约在40 kD左右,但电泳背景较重,主带不够明晰。经昆布多糖沉淀后的粗提液可以被钙离子激活,表明离心未能完全沉淀脂多糖结合的蛋白。需要完善提取蛋白的方法,以获得明晰的蛋白主带。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第一章 前言  10-22
  1.1 沃尔巴克氏体研究概述  10-15
  1.2 昆虫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研究简述  15-20
  1.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创新点  20-22
第二章 赤眼蜂酚氧化酶学特征的初步探讨  22-28
  2.1 材料与方法  22-24
  2.2 结果与分析  24-26
  2.3 讨论  26-28
第三章 几种化学因子对三种赤眼蜂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8-33
  3.1 材料与方法  28-29
  3.2 结果与分析  29-31
  3.3 讨论  31-33
第四章 微生物Wolbachia菌悬液对三种赤眼蜂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39
  4.1 材料与方法  33-34
  4.2 结果与分析  34-37
  4.3 讨论  37-39
第五章 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分离及对Wolbachia的免疫活性  39-44
  5.1 材料与方法  39-40
  5.2 结果与分析  40-42
  5.3 讨论  42-44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44-46
参考文献  46-58
致谢  58-59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9

相似论文

  1. 二斑叶螨体内噬菌体WO、Wolbachia和寄主三者关系的研究,S433.7
  2. 几种酶对植物代谢多环芳烃的影响,X173
  3. 薯条的速冻工艺研究,TS215
  4. 双孢菇的贮藏保鲜及速冻工艺研究,TS219
  5.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6. 内共生菌Wolbachia对中国二斑叶螨自然种群线粒体DNA多样性及其进化的影响,S433.7
  7. 茶黄素制备与纯化条件的初步研究,TQ914.1
  8. 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灰飞虱的生殖调控作用及其与WO phage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S476.1
  9. 基于植物组织的酚电化学传感器研究,TP212.2
  10. Wolbachia感染对果蝇Hira基因表达的影响,S476.3
  11. 化学物质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及其机理的研究,S435.32
  12. 马尾松树针叶挥发性化学物质对松毛虫赤眼蜂嗅觉及寄生行为的影响,S476.3
  13. 锯缘青蟹免疫增强剂的筛选及在病害防控中的应用,S945
  14. 荧光增白剂、寄主植物、LdNPV地理品系对舞毒蛾幼虫酚氧化酶和中肠酯酶的影响,S433
  15. 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研究,S476.3
  16. 生物胺在对虾酚氧化酶原系统激活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S917.4
  17. 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幼虫血淋巴蛋白、免疫系统、细胞微丝骨架及保护酶的影响,S476.13
  18. 淡足侧沟茧蜂寄主选择行为及其机理初探,S476.3
  19. 杨桃果实多酚氧化酶的研究,S667.9
  20. 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在玉米螟赤眼蜂寄主定向和定位中的作用,S476.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各种防治方法 > 生物防治 > 寄生性昆虫的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