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安“新唐风”建筑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复古现象

作 者: 梁玮
导 师: 王军
学 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西安“新唐风”建筑 建筑复古现象 地域文化特色
分类号: TU-8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交流的频繁,缩短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也使得各地地方文化特色一点点丢失,逐渐变得千篇一律。然而,只要有国家、民族存在,有地区自然条件、文化形式等的差异存在,也就应该存在着不同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反映在建筑上,就应该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近年来,尊重地方人文环境为特征的一类地域性建筑,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西安,有这样一些建筑不但被建筑界,也被公众誉为“新唐风”。作为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和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先行者,西安“新唐风”建筑先后获得了国家多项嘉奖,也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又具有怎样的生命力呢?论文通过对西安“新唐风”建筑和我国现代建筑复古现象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它们产生、发展的社会及政治背景、相关经济技术、文化及建筑师的因素,以及对每次现象的建筑创作特点、代表作品的客观描述,探究它们在产生、发展中的异同之处,探究西安“新唐风”建筑与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三次复古现象的关系以及西安“新唐风”建筑的产生问题,并通过上述分析探究西安“新唐风”建筑的生命力所在,从而在引发对西安“新唐风”建筑关注的同时,也引发对“地域文化特色”建筑探索的关注。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1 绪论  8-17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9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9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0
  1.4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0-16
    1.4.1 研究方法  10-11
    1.4.2 理论基础  11-13
    1.4.3 相关概念阐释  13-15
    1.4.4 论文结构框架图  15-16
  1.5 本章小结  16-17
2 社会及政治背景因素  17-24
  2.1 1920-30年代 中华民国的“南京十年”:国民党政府与本位主义  17-18
  2.2 19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  18
  2.3 19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拨乱反正 解放思想  18-20
  2.4 1980年代后改革开放中的西安  20-23
  2.5 本章小结  23-24
3 科学技术因素  24-29
  3.1 1920-30年代:当“中国固有形式”遇到现代建筑技术  24-25
  3.2 1950年代: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发展建筑技术  25-26
  3.3 198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6-27
  3.4 西安1980年代的建筑科学技术状况  27-28
  3.5 本章小结  28-29
4 中外文化交流因素  29-38
  4.1 “中西交融”、“本位主义”与“中国固有形式”建筑  29-30
  4.2 大众文化与“民族形式”建筑  30-31
  4.3 “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传统与创新  31-32
  4.4 西安的城市文化特色  32-36
    4.4.1 西安历史文化积淀  32-33
    4.4.2 西安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的趋势  33-34
    4.4.3 西安城市性质  34-35
    4.4.4 西安与日本文化交流  35-36
  4.5 本章小结  36-38
5 建筑师因素  38-50
  5.1 中国建筑教育与建筑师群体特征  38-39
  5.2 1920年代末第一代建筑师留学归来  39-41
    5.2.1 教育背景  39-41
    5.2.2 文化心态  41
  5.3 1950年代第二代建筑师培养成长  41-42
    5.3.1 教育背景  41-42
    5.3.2 文化心态  42
  5.4 1980年代第三代建筑师承前启后  42-44
    5.4.1 教育背景  43
    5.4.2 文化心态  43-44
  5.5 张锦秋与西安“新唐风”建筑  44-48
    5.5.1 外部因素  44-46
    5.5.2 内部因素  46-48
  5.6 本章小结  48-50
6 建筑创作特点  50-76
  6.1 中国现代建筑的三次复古现象的建筑创作特点  50-62
    6.1.1 1920-30年代:“中国固有形式”的建筑创作  50-53
    6.1.2 1950年代:“民族形式”的建筑创作  53-58
    6.1.3 1980年代以后:从“民族形式”的再探索,到“多元化”的建筑创作  58-61
    6.1.4 小结  61-62
  6.2 1980年代西安的建筑创作  62-65
  6.3 “新唐风”建筑的创作特点  65-74
    6.3.1 古迹的复建与历史名胜的重建  65-67
    6.3.2 在有特定历史环境保护要求的地段和有特殊文化要求的创作  67-71
    6.3.3 现代建筑创作的多元探索  71-74
    6.3.4 小结  74
  6.4 本章小结  74-76
7 结论  76-79
  7.1 由论述引发的思考  76-78
    7.1.1 西安“新唐风”建筑的产生与发展是否与三次复古现象一样,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必然性和偶然性  76-77
    7.1.2 西安“新唐风”建筑是否脱胎于1980年代的建筑复古现象  77
    7.1.3 西安“新唐风”建筑是否具有发展的生命力  77-78
  7.2 结束语  78-79
致谢  79-80
参考文献  80-82
图表目录  82-86
附录  86-88

相似论文

  1. 基于地域文化的当代酒店室内景观设计研究,J525
  2. 立足地域文化 建设特色博物馆,G268.9
  3. 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探索,TU984.18
  4.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5. 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作品及创作思想研究,TU-86
  6. 远藤新在长春市建筑作品研究,TU-86
  7. 早期基督教堂空间形制的起源问题,TU-86
  8. 云南道教建筑特色及其文化研究,TU-86
  9. 宋词中建筑空间的审美解读,TU-86
  10. 黔东乡土聚落景观研究,TU-86
  11. 金寿根作品中出现的复合性文化变异研究,TU-86
  12. 芬兰建筑师莱维斯加和皮罗宁的作品比较研究,TU-86
  13.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TU-86
  14. 中国当代建筑地域性研究,TU-86
  15. 地域资源视角下新疆乡土聚落营造体系类型研究,TU-86
  16. 走向新徽派,TU-86
  17. 郑祖良生平及其作品研究,TU-86
  18. 浑然天成—广东骑楼建筑多元符号与绿色空间形态研究,TU-86
  19. 建构新生土建筑,TU-86
  20. PbTiO_3与PbZr_(1-x)Ti_xO_3块体及薄膜的电热效应研究,TU-86
  21. 解析帕拉第奥的建筑世界,TU-86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艺术 > 建筑风格、流派及作品评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