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上海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及其水环境效应研究

作 者: 刘兰岚
导 师: 杨凯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环境科学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径流 SCS模型 上海中心城区
分类号: X824.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30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开发强度、利用方式及随之引发的土地覆盖的变化是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大量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会对城市的水资源、水环境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论文依托2004年度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心城区和新城市化地区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04DZ12024)”的子课题——“城市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调蓄及污染削减效应研究”,该项目于2006年12月通过验收评估。在历史资料收集、基础资料统计分析、现场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重点论证了城市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地表产流能力的影响,以及因径流增加而引发的相关环境影响。本文在对上海市中心城区近十年(1994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资料和排水降雨数据,选择流域水文模型——SCS模型对苏州河两岸28个排水片组成的研究区域进行降雨-径流产流模拟。根据45场降雨产流的模拟结果修正SCS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径流及降雨入渗的影响。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水环境效应分析,突出上海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研究目的选用美国SCS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降雨-径流模拟。初步确定适用于上海城市地区的CN值表。直接应用SCS模型对45场降雨进行产流模拟计算,28.57%的合格率说明SCS模型用于上海城市地区径流计算需要适当的修正。本文根据特定流域降雨初损与年降雨量的比例关系,重新率定初损Ia与流域最大渗透量S的关系式Ia=λS中的系数λ。对应三种前期土壤湿度条件,λ分别取值0.03、0.08和0.20。修正的SCS模型对同样的45场降雨模拟结果的合格率提高到71.43%。(2)简要分析1994年、2000年和2003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年际变化。根据1994年和2003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设计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三种典型水文年的年降雨量,使用修正的SCS模型进行产流估算。与1994年相比,2003年三种设计条件(丰、平、枯)下的年径流系数分别增加0.0474、0.0522和0.0399。同期的地表径流中CODCr、BOD5、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的含量平均增加65%、72%、19%、46%和22%。这两组数据均体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地表产流能力和径流污染的影响。同等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强度区域的产流能力比较结果说明,降雨-径流的关系受到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绿地对减少产流量和延迟产流时间有比较明显的作用。(3)通过多次室内降雨模拟实验,定量分析三种降雨条件(降雨强度和雨水水质不同)下裸地和绿地两种典型城市下垫面的持水能力和削减入渗污染物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植被覆盖的绿地持水能力强于裸地;绿地对CODCr、N、P等化学污染物的削减作用强于裸地,且其对CODCr的削减能力最为突出。(4)论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上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和控制降雨产流及径流污染的措施。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3
图名目录  13-14
表名目录  14-15
1 绪论  15-22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16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6-19
    1.2.1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环境效应  16
    1.2.2 城市化的水文效应  16-18
    1.2.3 SCS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18-19
  1.3 土地利用与径流形成过程  19-20
  1.4 研究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  20-22
2 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的选择  22-28
  2.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2-25
    2.1.1 数据来源  22
    2.1.2 研究方法——SCS模型原理  22-25
  2.2 研究区域的选择和背景分析  25-28
    2.2.1 上海地区概况  25-26
    2.2.2 研究区域的选择  26-27
    2.2.3 研究区域雨水系统概况  27-28
3 SCS模型在上海城区径流估算中的应用  28-43
  3.1 SCS模型参数确定  28-33
    3.1.1 研究区域的水文土壤组类型  28
    3.1.2 前期土壤湿度条件等级划分  28-29
    3.1.3 研究区域的土地覆盖类型  29-30
    3.1.4 CN值的确定  30-32
    3.1.5 各排水片CN值计算  32-33
  3.2 SCS模型适用性的检验  33-36
    3.2.1 降雨和排水数据的处理方法  33
    3.2.2 常用的SCS模型对次降雨的产流模拟  33-36
  3.3 误差成因及分析  36-37
  3.4 SCS模型的修正应用  37-42
    3.4.1 初损I_a的修正  38-40
    3.4.2 修正的SCS模型对次降雨的产流模拟  40-42
  3.5 小结  42-43
4 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水环境效应研究  43-61
  4.1 上海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概述  43-46
    4.1.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43-45
    4.1.2 土地利用变化速率  45
    4.1.3 土地利用强度变化  45-46
  4.2 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46-53
    4.2.1 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水量的影响  46-49
    4.2.2 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污染负荷的影响  49-51
    4.2.3 不同土地利用强度的区域产流能力的比较  51-53
  4.3 人工绿地调蓄径流能力的分析  53-57
    4.3.1 总面积相等有无绿地的区域的产流比较  53
    4.3.2 不同绿地面积比例的区域的产流比较  53-55
    4.3.3 绿地对产流时间的影响  55-57
  4.4 土地利用变化对下渗的影响  57-61
    4.4.1 实验方法  57-58
    4.4.2 不同下垫面调蓄径流能力的分析  58-60
    4.4.3 不同下垫面削减径流污染能力的分析  60-61
5 上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径流控制措施  61-67
  5.1 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途径  61-63
    5.1.1 调整土地利用格局  61-62
    5.1.2 改变与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  62
    5.1.3 提高土地利用率  62
    5.1.4 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  62
    5.1.5 土地利用对生态影响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62-63
    5.1.6 将土地利用与防灾减灾有机结合  63
  5.2 政府对土地开发的监督与管理  63-64
    5.2.1 确定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执法力度  63
    5.2.2 各级各部门加强协作,严格管理制度  63
    5.2.3 建立土地储备、托管制度  63-64
    5.2.4 发挥经济约束与鼓励机制  64
  5.3 控制径流及径流污染的措施  64-67
    5.3.1 完善排水系统  64-65
    5.3.2 适合上海市的集雨措施  65-67
6 结论与展望  67-69
  6.1 主要结论  67-68
  6.2 研究展望  68-69
参考文献  69-73
附录  73-81
致谢  81

相似论文

  1. 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X52
  2. 浙江西苕溪流域城镇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X826
  3. 生物质液态地膜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S316
  4. 神东煤田不同下垫面侵蚀产沙规律及水动力参数特征,S157.1
  5. 粗糙集理论和Flex技术在中长期径流预报中的应用,P338
  6. 西安市雨水处理利用技术研究,TU991.57
  7. 竹炭对梨园土壤碳—氮—磷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X172
  8.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F301
  9. 上海中心城区轨道交通枢纽商业空间模式研究,TU984.13
  10. 长沙市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F224
  11. 滇西北高寒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F127;F224
  12. 黄河调水影响下河口区盐度分布的观测与模拟研究,TV68
  13. 基于实测土壤属性数据库的石壁水库流域SWAT模型径流模拟,P334.92
  14. 玛纳斯河上游积雪变化及其与径流量相关性研究,P333
  15. 城市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削减作用的实验研究,X143
  16. 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X52
  17. 基于GIS和SWMM的城市洪水模拟与分析,TU992
  18. 透水性路面净化层去污效果评价,U416.2
  19. 城市屋顶绿化对水、温环境的影响,S731.2
  20. 深圳城市屋顶绿化对水、温环境的影响,S731.2
  21.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水文功能恢复研究,S791.27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 水质评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