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子宫内膜癌发生过程中DNA修复蛋白表达的意义

作 者: 卜秀华
导 师: 吕申
学 校: 大连医科大学
专 业: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关键词: 损伤直接逆转基因 碱基切除修复基因 同源重组修复基因 子宫内膜癌
分类号: R737.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DNA修复功能缺陷有关。机体细胞内存在多种DNA修复方式,主要包括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损伤直接逆转(damage reverse, D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 BER)、核甘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及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等。损伤直接逆转基因可以修复由烷化、氧化、去氨基作用产生的DNA碱基损伤,维持基因的正常结构。碱基切除修复基因的功能是切除和替换由体内外各种突变剂导致的DNA碱基损伤,维持基因的正常功能。同源重组修复可有效修复因DNA代谢、电离辐射和活性氧损伤等原因而产生的DNA双链断裂,可以维护基因组的完整性和基因的正常表达。任何一种DNA修复基因及其产物表达异常,都会引起细胞修复功能缺陷,使基因组不稳定,细胞内错误信息累积,以致细胞恶性转化。那么,损伤直接逆转、碱基切除修复及同源重组修复蛋白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是否起作用?本实验通过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DNA修复基因MGMT、XRCC1和XRCC2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材料与方法:收集大连市妇产医院诊断明确的子宫内膜标本90例,其中子宫内膜癌标本3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标本30例及正常子宫内膜标本30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损伤直接逆转MGMT、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及同源重组修复基因XRCC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MGM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0.0%(24/30),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的43.3( 13/30)和33.3%(10/30)(P<0.05),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XRCC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6.7%(26/30)和73.3%(22/3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46.7%(14/30)(P<0.05),前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XRCC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3.3%(25/30)和70.0%(21/3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40.0%(12/30)(P<0.05),前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GMT阳性组和阴性组XRCC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8%(23/24)和50.0%(3/6),这两组蛋白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333,P<0.05)。不典型增生宫内膜MGMT阳性组和阴性组XRCC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 % ( 9/13 )和76.5 % ( 13/17 ),(P>0.05);正常宫内膜中MGMT阳性组和阴性组XRCC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6/10)和40.0%(8/20),(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GMT阳性组和阴性组XRCC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7%(22/24)和50.0%(3/6),这两组蛋白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333,P<0.05);不典型增生宫内膜中MGMT阳性组和阴性组XRCC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9/13)和70.6%(12/17),(P>0.05);正常宫内膜中MGMT阳性组和阴性组XRCC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5/10)和35.0%(7/20),(P>0.05)。结论:1、子宫内膜癌MGMT、XRCC1和XRCC2蛋白表达增高。2、不典型增生宫内膜XRCC1和XRCC2蛋白表达增高。3、MGMT、XRCC1及XRCC2蛋白的异常高表达说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形式的DNA损伤。4、联合检测不同种类DNA修复蛋白的表达有助于诊断和预警子宫内膜癌。

全文目录


一、正文  5-25
  (一) 中文摘要  5-7
  (二) 英文摘要  7-10
  (三) 前言  10-12
  (四) 材料与方法  12-14
  (五) 结果  14-16
  (六) 讨论  16-19
  (七) 结论  19-20
  (八) 参考文献  20-23
  (九) 附图  23-25
二、文献综述  25-32
  (一) 综述  25-30
  (二) 参考文献  30-32
三、致谢  32-33

相似论文

  1. 子宫内膜癌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R737.33
  2. Bax和VE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737.33
  3.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临床对比分析,R737.33
  4. uPA、uPAR与P38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R737.33
  5. 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诊断绝经后阴道流血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探讨,R737.33
  6. 超声、CT和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R737.33
  7. 人参皂甙Rg3抑制NF-κB通路诱导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凋亡的研究,R285
  8. PELP1/MNAR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737.33
  9. PDCD5、黄芪注射液与顺铂联合基因免疫化疗抗子宫内膜癌作用的体外研究,R737.33
  10. Syndecan-1、E-cadherin、CD44v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R737.33
  11. 子宫内膜癌中FOXC2的表达及意义,R737.33
  12. p-mTOR及p-P70S6K在良恶性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R737.33
  13. 雷公藤甲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作用的实验研究,R737.33
  14. 雷公藤甲素对人子宫内膜癌抑制作用的裸鼠体内实验研究,R737.33
  15. 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研究,R737.33
  16. Grp-94基因检测和Grp-94、Paxillin、P-选择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R737.33
  17. 早期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保守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R737.33
  18. 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灌注、洗脱模式分析,R737.33
  19. 子宫内膜癌MRI征象与CD105、PCNA表达的相关性,R737.33
  20. IL21及IL12诱导子宫内膜癌患者PBMCs抗肿瘤活性的研究,R737.33
  21. Tamoxifen通过下调miR-200家族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R737.3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肿瘤学 > 泌尿生殖器肿瘤 > 女性生殖器肿瘤 > 子宫肿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