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应用多介质环境模型评价典型有机物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作 者: 于晓菲
导 师: 陈景文
学 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多介质环境模型 东北三省 多环芳烃 硝基苯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分类号: X8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693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多介质环境模型是定量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归趋的数学模型,在污染物多介质环境行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Ⅲ级多介质环境模型研究东北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3种典型多环芳烃(PAHs)(蒽(AN)、苯并(a)蒽(B(a)A)和苯并(a)芘(B(a)P))的多介质环境行为;应用Ⅳ级多介质环境模型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 调查了东北三省2002年居民燃煤、工业燃煤、焦炭生产、工业燃油、生物质燃烧(秸秆和薪柴)的燃料使用量和机动车行驶里程,并收集以上燃料消费过程的PAHs排放因子。根据排放因子法计算出东北三省2002年3种PAHs的年排放量,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秸秆和薪柴)、居民燃煤和焦炭生产是东北三省PAHs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总量的43.3%、37.8%和19.1%。 模拟了东北三省3种典型PAHs的浓度分布、质量分布和环境归趋。以估算的PAHs排放量为模型输入,建立东北三省AN、B(a)A和B(a)P的Ⅲ级多介质环境模型。模型包括大气、水、土壤、沉积物、以松针为代表的植物和不透水层六个环境相。计算出3种PAHs在各个环境相中的总浓度分别为1.86×1011,8.18×10-7,4.33×10-3,3.30×10-3,1.41×10-5,7.86×10-2mol·m-3。其中大气中PAHs浓度与实测值差值小于0.1个对数单位。土壤中PAHs的模型计算结果略高于实测值,差值在0.5个对数单位范围内。结果符合计算精度,拟和效果较好。模型计算出的3种PAHs在各个环境相中的质量分布和滞留时间表明,土壤和沉积物中PAHs占环境中PAHs总量的99%,是PAHs最主要的汇。 模拟了东北三省3种典型PAHs的相间迁移。计算了3种PAHs的相间迁移平衡,结果表明各个环境相中的输入输出基本平衡。计算出了3种PAHs在环境中的相间迁移通量,其中大气-植物的迁移,大气-土壤迁移,水-沉积物迁移是PAHs主要的迁移过程。 应用Ⅳ级多介质环境模型预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环境影响。提出了应用Ⅳ级多介质环境模型进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方法。以松花江苯类污染物污染事故为例,以松花江哈尔滨段(四方台-巴彦港镇)为研究区域,计算事故发生后,硝基苯在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和沉积物是硝基苯的主要的汇。计算出模型构建时间内,硝基苯的相间迁移通量。案例分析结果表明,Ⅳ级多介质环境模型能够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预测出一些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的环境影响。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几种酶对植物代谢多环芳烃的影响,X173
  2. 根系分泌物及其组分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活化作用,X53
  3. 利用作物秸秆制备成型生物质活性炭及纤维板,X712
  4. 利用作物秸秆制备高性能吸附材料并用于水中多环芳烃治理,X712
  5. 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活性污泥联合处理硝基苯废水的研究,X703
  6.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应,X53
  7. 太湖北部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X832
  8. 典型工业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研究,X705
  9. 环境致癌物苯并芘灭活PTEN的机制研究,R730.2
  10.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F127
  11. 淮南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研究,X513
  12. 多环芳烃(PAHs)胁迫下水稻根际微域地杆菌科铁还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研究,X53
  13. 英夫利西单抗对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R965
  14. 电子垃圾拆解区多环芳烃暴露与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及血清P53、P21蛋白表达的关系,R722.1
  15. 莱州湾沉积物主要有机物含量分布与来源解析,X143
  16. 多环芳烃污染及其与重金属铜复合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X53
  17. 煤矸石井下填充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有机污染的影响研究,X523
  18. 光电催化粘土材料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X703
  19. 气体射流冲击烤制“北京烤鸭”加工技术与多环芳烃产生的研究,TS251.67
  20. 间二甲苯硝化制2,4(2,6)-二甲基硝基苯研究,TQ246.1
  21. 神木煤多环芳烃萃取分离及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TK16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 一般性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