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长岭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作 者: 柳煜
导 师: 周俊喜;杨斌
学 校: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长岭山北麓断裂 晚第四纪 活动性 构造稳定性
分类号: P534.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长岭山北麓断裂位于北祁连山断裂系北支古浪—中卫—同心断裂带的中段,构成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的地震活动带。距断裂东端点(白墩子拉分盆地)和西端点(花庄)约120Km的地方分别发生过1709年中卫南71/2级和1927年古浪8.0地震。中卫活动断裂由于对黄河黑山峡河段的水利水电工程选址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得到充分重视,古浪活动断裂中西段由于靠近古浪8.0级地震的极震区而得以广泛研究。但处于两断裂之间的连接部位,即长岭山北麓断裂却成为该地区活动断裂研究的一个相对薄弱点。 长岭山北麓活动断裂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早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在喜马拉雅构造期得以强化。该断裂构成一级地貌单元的分界线、新构造分区、活动地块分区之界线,形成断裂两侧不同的构造环境和沉积建造。随着区域应力场的转变,该断裂经历了早期以逆冲运动为主和晚期以水平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兼逆冲的发展阶段。 通过地震地质调查,该活动断裂东起景泰县白墩子以南,西至大靖镇花庄南,全长约58Km。总体呈扁平状横置的反“S”型近东西走向,中段向北凸出,为一以左旋走滑为主兼逆冲的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边界断裂。小红山一带为左旋正走滑性质,井子沟以西为左旋逆走滑性质。宏观和微观断层泥粒度分析该断裂的活动方式为粘滑。 长岭山北麓断裂水平位移量自东向西逐渐增大,全新世以来形成的垂直位移量变小,两者存在互补性。晚更新世早、中、晚期以来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5.1mma-1、4.33mma-1和3.571ma-1,垂直滑动速率为0.19mma-1。全新世早、中晚期以来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3.53±0.34mma-1和2.33±0.21mma-1,垂直滑动速率为0.29±0.03mma-1。晚更新世以来水平滑动速率呈下降态势,垂直滑动速率呈弱上升趋势。断裂在空间上水平滑动速率自东向西增大,古浪8.0级地震事件的同震左旋位错值自西向东变小。 沿长岭山北麓断裂带分布有丰富的、表现显著的地震地表破裂现象,基本破裂单元主要有基岩崩塌、黄土滑坡、地震陷落坑、沟槽、地裂缝、地震土林和陡坎等。经综合分析,本文认为该地表破裂带(长42Km)应属于1927年古浪8.0级地震的产物,该次破坏性大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全长约162Km,向东可抵达下井子沟一带。 长岭山北麓活动断裂与中卫活动断裂构成以白墩子拉分盆地左阶的图像,阶距为3.5Km,两断裂均形成位移累积滑动亏损,为稳定的构造障碍阶区。1709年中卫南71/2级和1927年古浪8.0级地震不能穿越该拉分盆地形成地表破裂。该断裂与古浪活动断裂中西段在大靖镇花庄南构造斜接,并构成古浪断裂的东延段。二者为一条贯通性较好的活动断裂,全长约178Km,古浪活动断裂为该次破坏性大震的主导性发震断裂构造。 研究认为1927年古浪8.0级强震在古浪活动断裂带(天桥沟段、黄羊川段、长岭山北麓段)全线破裂,形成大破裂一贯通型破裂带。通过计算分析,该活动断裂至少在500年内没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即使1000年的预测时段,发生强震的概率也很低。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渤海湾全新世海侵前的古环境,P534.63
  2. 末次间冰期以来季风边缘区黄旗海高湖面释光年代学及其环境意义,P532
  3. 晚第四纪包头盆地古湖演化与环境变迁,P534.63
  4. 苏州澄湖地区晚第四纪海侵沉积记录研究,P736.21
  5. 活动断裂的公路工程危害研究,U412.22
  6.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P315.5
  7. 南黄海晚第四纪地震地层学与新构造运动研究,P315.2
  8. 福建前湖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及其沉积物中微体古生物的环境意义,Q914
  9. 西江三角洲岩芯中的硅藻及其记录的古环境,Q914
  10. 新疆地震构造特征研究,P315.2
  11. 宁夏南部新生代盆地沉积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北角构造变形的响应,P618.13
  12. 天津海河隐伏断裂构造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区段划分,P542
  13. 结核分枝杆菌RD1基因编码抗原特异性细胞反应对活动性结核病与潜伏性结核感染诊断价值及相关基础研究,R52
  14. 河西走廊及邻近地区最新构造变形基本特征及构造成因分析,P542
  15. 阿尔金断裂带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地震地表破裂分段特征,P315
  16. 土壤中重金属活动性的唐南膜测定、模型模拟与污染的原位控制,X53
  17.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P631.4
  18. 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典型地区晚新生代地貌过程研究,P534.6
  19. 中国晚第四纪古湖泊水量恢复与古大气环流重建,P532
  20. 南海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P53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 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 > 新生代(界) > 第四纪(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