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双循环两相(BICT)生物处理工艺的建模方法研究

作 者: 宗晶晶
导 师: 黄勇
学 校: 苏州科技学院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BICT ASM2 连续系统 间歇系统 建模方法
分类号: X7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双循环两相(BICT)生物处理工艺通过设置两套污泥系统,实现不同种群微生物的分相强化培养,从而达到对氮、磷的高效稳定去除,由生物选择区(厌氧)、主反应区SBR、沉淀池和生物膜硝化区组成。构建适用的BICT工艺综合系统模型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其工艺特性、加速工程化进程,本论文着力于研究BICT工艺系统模型的构建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建模平台的选择及相应重构、探讨BICT工艺中连续运行系统和间歇运行系统各自的建模方法、各单元模型的衔接。首先,在回顾活性污泥数学模型、沉淀池模型和生物膜模型的基础上,结合BICT工艺本身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建模平台。本文以ASM2作为BICT工艺中活性污泥系统(生物选择区和SBR)模型的构建平台,即采用ASM2来描述生物选择区和SBR内的生化反应过程。并对ASM2进行了如下重构:不考虑化学除磷过程、不考虑生化反应池中组分XTSS的变化、忽略SALK对系统的影响、引入阿累尼乌斯公式考虑了温度对动力学参数的修正,重构后的ASM2考虑了17个反应过程和17种组分。其次,探讨连续流系统的建模方法。生物选择区不考虑溶解氧和硝酸盐的影响,将其视为绝对厌氧环境,建立物料衡算方程组;应用固体通量理论,以Takacs沉淀池模型为基础,建立BICT工艺沉淀池一维分层沉淀模型;生物膜硝化区选用简化的一级反应动力学进行数学描述。第三,研究间歇运行系统的建模方法。认为BICT工艺中四个SBR的生化反应过程和运行控制方式是完全一致的,每个SBR的一个运行周期划分为“进水+曝气”、“反应+回流”、“后曝气+沉淀”和“排水”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运行时间相等,沉淀和排水过程不发生生化反应。在SBR的一个运行周期内,通过分别对每个阶段生化反应特性、水力流量输送等的分析,建立单个SBR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囊括溶解性组分、溶解氧、颗粒性组分和混合液体积四项的物料衡算方程组。在此基础上,设置恰当的时间周期函数建立单个SBR连续周期运行的模型。最后,实现各单元模型的连接。通过四个运行周期时间的设置来实现四个SBR相互之间的切换,实现四个SBR之间T/4时间的滞后。在此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成单元模型的衔接工作:一是生物模型和沉淀模型颗粒性组分量纲的转换;二是连续流系统和间歇运行系统之间水力流量的连接。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绪论  10-17
  1.1 课题研究背景  10-12
  1.2 课题的立论依据  12-14
    1.2.1 BICT 工艺流程及基本原理  12-13
    1.2.2 BICT 工艺的前期研究情况  13-14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5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7
    1.4.1 研究内容  15-16
    1.4.2 技术路线  16-17
第二章 污水处理系统数学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17-40
  2.1 活性污泥模型的发展  17-30
    2.1.1 传统活性污泥静态模型  17-18
    2.1.2 传统活性污泥动态模型  18-19
    2.1.3 IWA 模型  19-28
    2.1.4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新发展  28-30
  2.2 IWA 活性污泥模型的应用现状  30-34
    2.2.1 IWA 活性污泥模型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模拟、预测  30-32
    2.2.2 IWA 活性污泥模型在污水厂设计方面的应用  32
    2.2.3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应用于SBR  32-34
  2.3 沉淀池模型  34-37
    2.3.1 一维分层模型  34-36
    2.3.2 二维、三维流场模型  36-37
  2.4 生物膜动力学模型  37-40
    2.4.1 反应-扩散动力学模型  37
    2.4.2 Capdeville 生物膜增长动力学模型  37-38
    2.4.3 元胞自动机(CA)模型  38
    2.4.4 多物种复合生物膜模型  38-40
第三章 BICT 工艺系统建模方法总论  40-47
  3.1 BICT 工艺系统总体建模方法  40-44
    3.1.1 选择合适的模型作为BICT 模型构建的平台  41-43
    3.1.2 BICT 各处理单元建模  43
    3.1.3 各处理单元模型的连接与耦合  43-44
  3.2 各处理单元功能及其建模分析  44-47
    3.2.1 生物选择区  44
    3.2.2 主反应区  44-45
    3.2.3 沉淀池  45-46
    3.2.4 生物膜硝化区  46-47
第四章 连续系统的建模方法研究  47-58
  4.1 生物选择区建模方法研究  47-49
    4.1.1 生物选择区建模的基本假设  47
    4.1.2 生化反应过程数学描述  47-48
    4.1.3 组分物料衡算  48-49
  4.2 沉淀池建模方法研究  49-53
    4.2.1 沉淀池建模的基本假设  50
    4.2.2 建立沉淀池一维分层沉淀模型  50-53
    4.2.3 污泥固体颗粒的重力沉降速率V_(s , i) 的确定  53
  4.3 生物膜硝化区建模方法研究  53-57
    4.3.1 生物膜硝化区建模的基本假设  54
    4.3.2 生化反应过程数学描述  54-55
    4.3.3 组分物料衡算  55-57
  4.4 本章小结  57-58
第五章 间歇系统的建模方法研究  58-75
  5.1 SBR 建模方法概述  58-61
    5.1.1 SBR 建模的特点  58
    5.1.2 总体思路  58-59
    5.1.3 基本假设及限定  59-60
    5.1.4 模型中SBR 的运行模式  60-61
  5.2 SBR 的一般物料衡算方程  61-63
    5.2.1 SBR 中的生化反应过程描述  61-62
    5.2.2 流量传输特性  62
    5.2.3 一般物料衡算方程  62-63
  5.3 单个SBR 一个运行周期内建模分析  63-70
    5.3.1 流量、混合液体积、曝气的总体描述  63-64
    5.3.2 “进水+曝气”阶段建模分析  64-66
    5.3.3 “反应+回流”阶段建模分析  66-67
    5.3.4 “后曝气+沉淀”阶段建模分析  67-69
    5.3.5 “排水”阶段建模分析  69-70
  5.4 物料衡算方程组的修正  70-72
    5.4.1 开关系数  70-71
    5.4.2 物料衡算方程  71-72
  5.5 单个SBR 连续周期运行的物料衡算  72-74
  5.6 本章小结  74-75
第六章 各处理单元模型的衔接  75-84
  6.1 组分量纲之间的耦合  75-76
  6.2 连续系统和间歇系统流量传输的连接  76-81
    6.2.1 主反应区四个SBR 之间的切换  76-78
    6.2.2 生物选择区和SBR 流量的连接  78-79
    6.2.3 生物膜硝化区、沉淀池和SBR 流量的连接  79-80
    6.2.4 BICT 系统出水的数学描述  80-81
  6.3 BICT 系统模型总体流量平衡  81-82
  6.4 本章小结  82-84
第七章 结论  84-86
参考文献  86-89
致谢  89-90
附录  90-92
作者简介  92

相似论文

  1. 煤制油连续性模型系统的实现及其液化实验研究,TQ529.1
  2. 面向RIA开发模型的研究,TP311.5
  3. 应用于并联型高压断路器的高耦合度分裂电抗器高频暂态过电压研究,TM864
  4. 星载雷达干扰机技术与仿真研究,TN974
  5. 强化SBR工艺对低浓度城市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研究,X703
  6. 流程驱动的可重构MES建模与实现,TP315
  7. 面向动态调度的邮政运输信息资源整合研究,F626
  8. 双循环两相(BICT)生物处理工艺的建模及模拟研究,X703
  9. 拓扑动力系统中若干问题的研究,O19
  10. 基于CIM-OSA与ARIS整合的企业建模方法研究,F270.7
  11. 单变量系统辨识方法的研究与仿真,O231
  12. 灰箱建模方法研究及其在间歇反应过程中的应用,TQ062
  13. 具有灵活内容平衡约束的计算机自适应性测验的最大优先指数法,O224
  14. 基于即时学习策略的电厂热工参数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TM621.4
  15. 复合梁稳定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O322
  16. 时变耦合延迟复杂网络的自适应同步和脉冲控制,O157.5
  17. 连续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与应用,TP13
  18. 龙虾体表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的研究,S126
  19. 基于二维离散元法的ZL-2型联合收割机筛分过程仿真分析,S225.3
  20. 微型电动轿车的建模方法与仿真分析,U469.7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一般性问题 >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