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三种蛙皮肤组织结构、生物活性物质的定位及其提取物的抑菌比较研究

作 者: 李洋
导 师: 张盛周
学 校: 安徽师范大学
专 业: 细胞生物学
关键词: 黑斑蛙 虎纹蛙 牛蛙 皮肤 组织结构 胃肠激素 抗菌
分类号: Q95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两栖动物种类繁多,皮肤肽类亦多,其皮肤可构成巨大的资源库。本文则选取代表动物黑斑蛙虎纹蛙牛蛙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不同蛙皮肤资源相关价值。首先应用H.E和V.G胶原染色法对黑斑蛙、虎纹蛙和牛蛙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参数测量与比较。结果表明:三种蛙皮肤组织结构相似,但皮肤厚度、各组织层相对厚度及腺体密度存在较明显的种间差异和部位差异。虎纹蛙的皮肤最厚(0.44~0.68 mm),牛蛙其次(0.28~0.60 mm),黑斑蛙最薄(0.19~0.38 mm);在三种蛙中,黑斑蛙躯体多数部位表皮相对厚度为15.1~22.6%,较虎纹蛙(10.9~17.7%)和牛蛙(9.9~21.8%)厚。虎纹蛙和牛蛙皮肤胶原纤维层相对厚度分别为59.9~68.7%和51.6~75.3%,较黑斑蛙厚(44.4~69.0%);黑斑蛙和虎纹蛙躯体多数部位的颗粒腺密度(4.5~23.1个/mm2;8.9~25.3个/mm2)和粘液腺密度(54.1~152.2个/mm2;68.6~127.5个/mm2)较牛蛙(1.4~10.8个/mm2;16.8~39.3个/mm2)高。其次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三种蛙皮肤中5种胃肠激素免疫阳性细胞进行鉴别与定位。在黑斑蛙、虎纹蛙、牛蛙的背腹部表皮及黏液腺上皮中均检测到了5-HT-IR、GAS-IR、GLU-IR、SS-IR和PP-IR 5种免疫阳性细胞;在黑斑蛙和牛蛙的背腹部颗粒腺中只检测到了5-HT-IR、GAS-IR、GLU-IR和SS-IR细胞,却未检测到PP-IR细胞,而在虎纹蛙的背腹部颗粒腺中均未检测到5种免疫阳性细胞。不同种类蛙的皮肤在同一部位以及同一种蛙在背腹部中不同的部位所检测到的同种阳性细胞密度有一定的差异性。最后应用滤纸片法测定抑菌效果,比较分析三种蛙皮肤提取液作用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不同效果。结果表明:虎纹蛙皮肤乙醚刺激法提取物浓缩液对大肠杆菌作用时MIC为1.25 mg/ml,虎纹蛙皮肤乙醚刺激法提取物浓缩液对大肠杆菌作用时另一抑菌浓度为2.50 mg/ml。黑斑蛙和牛蛙两种蛙皮肤提取物浓缩液在抗菌方面都无明显效果。综合以上结果:黑斑蛙躯体多数部位表皮相对较厚,可较好地防止水分散失、在制革方面可能存在质地差异,虎纹蛙背侧皮肤在制革上需进行刨光处理,牛蛙背侧皮肤则需进行适当的打磨;黑斑蛙和虎纹蛙在提取胶原蛋白方面均具有潜在的价值;黑斑蛙、虎纹蛙和牛蛙表皮及黏液腺中均能检测到5种活性物质,而在颗粒腺中却存在着差异性,这为蛙类皮肤提取物在临床应用上提供了新思路;虎纹蛙在提取皮肤抗菌物质方面更具优势。根据三种蛙皮肤的组织结构、生物活性物质的定位及其提取物的抑菌比较显示既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种间差异,这与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的生理结构是相适应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种蛙的潜在优势对其皮肤进行合理开发。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缩写表  11-12
第一章 两栖动物皮肤的资源价值及研究现状  12-24
  1. 两栖类皮肤的进化、结构及其生物学机能  12-13
    1.1 动物皮肤的进化  12
    1.2 两栖类动物皮肤的结构  12-13
    1.3 两栖类皮肤生物学机能  13
  2. 两栖类皮肤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相关性  13-15
  3. 两栖类皮肤肽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15-16
  4. 国内外两栖类皮肤资源研究现状  16-18
    4.1 国际上两栖类皮肤资源研究现状  16-17
    4.2 中国两栖类皮肤资源研究现状  17-18
  5. 我国两栖类皮肤资源开发应用前景及综合利用策略  18
    5.1 我国两栖类皮肤资源开发应用前景  18
    5.2 我国两栖类皮肤资源综合利用策略  18
  6. 展望  18-19
  参考文献  19-24
第二章 黑斑蛙虎纹蛙牛蛙皮肤组织结构比较  24-31
  1. 材料和方法  24-25
    1.1 材料  24
    1.2 染色方法  24
    1.3 皮肤参数测量与计算  24
    1.4 数据分析  24-25
  2. 结果  25-29
    2.1 三种蛙躯体各部位皮肤厚度比较  25
    2.2 三种蛙躯体各部位皮肤胶原纤维层厚度比较  25-27
    2.3 三种蛙躯体各部位皮肤腺体密度比较  27-29
  3. 讨论  29-30
  参考文献  30-31
第三章 五种生物活性物质在三种蛙皮肤中的定位与比较  31-47
  1. 材料和方法  31-32
    1.1 材料  31-32
    1.2 主要试剂  32
    1.3 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方法  32
    1.4 观察与计数  32
  2. 结果  32-38
  3. 讨论  38-39
  参考文献  39-41
  图版说明  41-47
第四章 三种蛙皮肤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比较研究  47-57
  1. 材料和方法  47-50
    1.1 材料  47-48
    1.2 相关溶液配制  48-49
    1.3 实验方法  49-50
  2. 结果  50-51
    2.1 抑菌实验结果  50-51
  3. 讨论  51-52
  参考文献  52-54
  图版说明  54-57
附录  57-59
  主要仪器设备  57-58
  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58-59
致谢  59

相似论文

  1. (ZrB2-ZrO2)/BN复合材料的反应热压烧结及其力学性能,TB332
  2. 中小学家校合作委员会组织运作研究,G636
  3. 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菌群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R284
  4. 云南元江干热河谷优势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X172
  5. 抗菌型多功能聚酰胺纤维的性能及应用研究,TQ342.1
  6. 织物结构对无缝运动内衣面料性能影响的研究,TS941.15
  7. 海洋放线菌GY-4的鉴定及其抗菌物质研究,Q936
  8. 淀粉液化芽孢杆菌ES-2抗菌脂肽生产工艺的研究,TQ936.16
  9. 生鲜鸡肉保水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TS251.55
  10. 防治土传香蕉枯萎病微生物有机肥研制与生物效应研究,S436.68
  11. 防治土传辣椒青枯病微生物有机肥研制与生物效应研究,S436.418
  12. 防治土传棉花黄萎病微生物有机肥研制与生物效应研究,S435.621
  13. 川东南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学和细胞学特性的研究,S572
  14. 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苗期耐阴性研究,S682.11
  15. 萝卜霜霉病抗性遗传标记与Rs-AFPs基因表达分析,S631.1
  16. MCMV感染同种异型皮肤移植小鼠急性间质性肺炎模型的建立,R-332
  17. 麦胚抗菌肽富集与分离纯化技术研究,TQ936.16
  18.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ES-2-4抗菌脂肽固态发酵工艺的研究,TQ936.16
  19. Bacillus subtilis fmbJ抗菌脂肽对Rhizopus stolonifer作用机理研究,TS255.1
  20. 白术根腐病致病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S435.672
  21. 江苏省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探讨,S85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形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