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百年—十年际分辨率洞穴石笋记录

作 者: 姜修洋
导 师: 汪永进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终止点II 东亚季风 神农架 石笋
分类号: P5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末次间冰期被认为可以与目前的间冰期(全新世)进行对比,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现在的气候变化过程。本文通过神农架山宝洞、永兴洞和南京葫芦洞5根石笋22个230Th、1723个氧同位素数据分析结果,建立了末次间冰期及其临近阶段(140~110kaBP)百年-十年际尺度高分辨率的气候演化序列,其长期演化趋势与北纬33°夏季日辐射能量曲线基本一致。神农架石笋、董哥洞石笋和葫芦洞石笋δ18O曲线在重叠时段呈现出整体一致的波动特征,证实了亚洲季风降水同位素组成变化具有广泛的区域意义。 通过对山宝洞SB25石笋的精确定年,确定终止点Ⅱ的年龄为129.5±1.0ka,进一步证实了北半球太阳辐射是东亚季风冰期/间冰期转换的主要驱动力。该洞穴石笋SB23、SB25和SB28 δ18O值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振荡幅度达4‰左右,这在亚洲季风区洞穴记录中具有普遍性。因此,亚洲季风区石笋δ18O具有4.0‰的振荡幅度可认为是亚洲季风石笋记录的冰期/间冰期旋回的重要判据。分辨率为十年际δ18O曲线显示东亚季风在倒二冰期向末次间冰期转换时表现为4个阶梯式阶段,其中“终止点Ⅱ停滞”后的季风降水突增与全球CH4浓度突变同步。 平均分辨率分别为8年、14年的永兴洞石笋YX21和葫芦洞石笋TF δ18O曲线揭示出末次间冰期季风降水高频波动特征。5根石笋在末次间冰期时段功率谱分析周期有525、285、228、207、157、121~126、60和19~23年,类似于全新世大气△14C残差百年-十年际周期,表明末次间冰期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仍然受太阳活动的影响。 石笋SB23 δ18O值在122ka左右开始偏正,大约在116ka左右达到最低谷值,此冷谷与格陵兰冰阶26相对应。随后,δ18O缓慢偏负,大约在112ka左右达到暖锋的峰值,此暖锋与格陵兰26号间冰阶相对应。大约在110ka左右,石笋δ18O表现为一低谷,此冷谷与格陵兰冰阶25相对应。这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和格陵兰温度以及北大西洋气候有着很好的关联。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8
第一章 前言  8-18
  1.1 末次间冰期气候的研究进展  8-15
    1.1.1 国际研究现状和进展  8-13
    1.1.2 国内研究进展  13-15
  1.2 工作量统计  15-16
  1.3 论文构想  16-18
    1.3.1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6-17
    1.3.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17-18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8-22
  2.1 区域环境  18-19
  2.2 洞穴概况  19
  2.3 石笋样品特征  19-20
  2.4 研究方法  20-22
    2.4.1 铀系测年  20
    2.4.2 氧碳同位素  20-22
第三章 高精度石笋时标的建立  22-28
  3.1 测年结果  22-23
  3.2 石笋生长速率  23-24
  3.3 时标的建立  24-28
第四章 石笋氧同位素记录  28-35
  4.1 氧同位素测试的可信度和精确度分析  28
  4.2 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  28-31
    4.2.1 氧同位素记录的检验  29-30
    4.2.2 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意义  30-31
  4.3 区域对比  31-33
  4.4 冰期/间冰期δ~(18)O振幅标准  33-35
第五章 石笋δ~(18)O反映的倒二冰消期的气候变化  35-44
  5.1 终止点II的年龄  35-36
  5.2 终止点II内部变化过程  36-37
  5.3 倒二冰消期与末次冰消期的对比  37-39
  5.4 与Vostok记录甲烷的对比  39-40
  5.5 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H11的对比  40-42
  5.6 驱动机制  42-44
第六章 末次间冰期季风气候变化  44-53
  6.1 末次间冰期的持续时间  44-45
  6.2 末次间冰期不稳定性的季风降水证据  45-47
  6.3 十年际尺度的末次间冰期降水变动  47-48
  6.4 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的对比  48-50
  6.5 末次间冰期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仍然受太阳活动的影响  50-53
第七章 末次间冰期结束时的气候变化  53-58
  7.1 与高纬气候的联系  53-55
  7.2 末次间冰期结束的缓变性  55-56
  7.3 南北半球气候对比  56-58
结论  58-59
参考文献  59-67
致谢  67-68
附件  68

相似论文

  1. 神农架林区森林旅游市场开发研究,F592.7
  2. 晚更新世以来闽东沿海风沙沉积的古季风变化记录研究,P532
  3. 湖北神农架叶蜂亚科区系地理初步研究,Q968
  4. 早全新世辽宁暖和洞石笋纹层与气候事件研究,P532
  5. 黔西南旱全新世高分辨率石笋记录,P532
  6. 末次冰期黔西南石笋记录的高分辨率亚洲季风变化,P532
  7. 天水盆地沉积物记录的中新世气候演变,P532
  8. 沙漠边缘末次冰期旋回黄土记录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P532
  9. 甘肃武都万象洞石笋灰度、微层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P532
  10. 楚文化烛照下的陈应松神农架小说,I207.42
  11. 海气热通量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P732.6
  12. 山西临汾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古气候变化研究,P532
  13.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的种实特性和幼苗适应性,S791.14
  14. 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沉积物质来源及其沉积环境意义的探讨,P512.2
  15. 长江下游石笋记录的中全新世东亚季风降水高频变率,P532
  16. 苏北盆地兴化钻孔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记录,P532
  17. 中国近半个世纪气候冷暖与干湿配置关系的研究,P468.2
  18. 印度洋偶极子及其与中国降水关系,P461.2
  19. 末次间冰期以来渭河上游的气候变化,P532
  20. 东亚低空异常季风风场时空特征分析,P425.4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 古气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