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水网地区小城镇空间格局研究

作 者: 李春辉
导 师: 黄耀志
学 校: 苏州科技学院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水网地区 小城镇 空间格局演化 调控
分类号: F29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水网密集、水陆共生的自然特征决定了水网在这一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水网地区小城镇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换言之,复杂的水网格局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小城镇空间格局类型,反映了人们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与结果。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江南水网地区小城镇建设用地明显的增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河网水域减少、城镇空间无序蔓延、建成环境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边界模糊等,加剧了水网地区特有景观格局的破坏、地域自然与文化景观特色的消失以及区域可识别性降低等,进而导致小城镇空间格局不健康走向。小城镇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自然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非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这两种作用力的推动下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其演化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自组织性与可调控性;其演化的实质,是小城镇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与形式。因此,准确地把握演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特性,是对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进行引导与调控的切入点。本研究旨在探寻解决水网地区小城镇空间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空间调控方法与途径。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空间无序扩张、自然生态环境受胁迫而导致的小城镇空间格局发展不合理问题,从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城镇空间拓展的调控角度展开研究。在分析水网地区小城镇的生态特点的基础上,剖析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的主要构成要素及自然生态空间在小城镇空间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归纳空间格局的类型、演化趋势,探寻理想的空间格局;运用图底关系、空间管制、增长边界等理论与方法,探索引导小城镇空间健康发展的策略;以城镇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寻求综合利益最大化的空间耦合方式。该研究对解决水网小城镇空间发展与自然生态空间维育之间的矛盾、调控水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与城镇空间的合理拓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绪论  11-20
  1.1 选题背景  11-13
    1.1.1 水网地区快速城镇化  11
    1.1.2 水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11-12
    1.1.3 水网地区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城镇空间急需重构  12
    1.1.4 水网地区交通方式的转变  12-13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14
    1.2.1 小城镇空间格局的理论意义  13
    1.2.2 小城镇空间格局的现实意义  13-14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17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4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17
  1.4 研究的地域范围、内容及框架  17-20
    1.4.1 研究的地域范围  17
    1.4.2 研究内容  17-19
    1.4.3 研究框架  19-20
第二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  20-27
  2.1 水网小城镇的界定  20-21
    2.1.1 小城镇的概念  20
    2.1.2 水网与小城镇的关系  20-21
    2.1.3 水网小城镇的界定  21
  2.2 空间格局的概念及内涵  21-23
    2.2.1 空间格局的概念  21-22
    2.2.2 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的内涵  22
    2.2.3 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  22-23
    2.2.4 主导因素的相互关系  23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27
    2.3.1 精明增长理论  23-24
    2.3.2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理论  24-25
    2.3.3 图底关系理论  25-26
    2.3.4 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6-27
第三章 水网小城镇的生态特点及空间格局类型  27-40
  3.1 水网小城镇“图”与“底”的生态特点  27-31
    3.1.1 水网地区的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  27-28
    3.1.2 水网地区“底”的生态特点  28-30
    3.1.3 水网小城镇“图”的生态特点  30-31
  3.2 “底”的主导因素在小城镇空间格局中的作用  31-34
    3.2.1 水网的分割作用  31
    3.2.2 生产生活需求  31
    3.2.3 防洪排涝  31-32
    3.2.4 水网交通作用  32
    3.2.5 水网的生态调节功能  32-33
    3.2.6 景观功能  33-34
  3.3 “底”的主导因素作用下的空间格局类型  34-40
    3.3.1 一水穿城的空间格局类型  34-35
    3.3.2 多水交汇的空间格局类型  35-36
    3.3.3 河网作用下的空间格局类型  36-37
    3.3.4 湖泊主导下的空间格局类型  37-40
第四章 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及趋势  40-55
  4.1 空间格局演变的作用力  40-44
    4.1.1 自然力  40-41
    4.1.2 非自然力  41-44
  4.2 作用力推动下的空间格局的演变  44-47
    4.2.1 择水而居的空间格局  44-45
    4.2.2 水上交通主导下的空间格局  45
    4.2.3 陆路交通主导下的空间格局  45-47
  4.3 空间格局演变的特性  47-49
    4.3.1 系统性  47
    4.3.2 规律性  47-49
    4.3.3 自组织性  49
    4.3.4 可调控性  49
  4.4 空间格局演变的趋势及理想模式  49-55
    4.4.1 图的空间圈层式向底的空间推进  50
    4.4.2 跳跃式发展  50-51
    4.4.3 轴向拓展  51
    4.4.4 综合增长式  51-52
    4.4.5 理想的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  52-55
第五章 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发展的引导与调控  55-74
  5.1 “底”的空间格局的引导策略  55-65
    5.1.1 “底”的空间格局构成要素  55-56
    5.1.2 构成要素空间格局的保护  56-58
    5.1.3 明确增长边界,划定增长区  58-60
    5.1.4 生态空间管制区划分  60-61
    5.1.5 生态网络的构建  61-63
    5.1.6 基于精明增长与精明保护的“底”的空间格局构建  63-65
  5.2 “图”的规划设计引导策略  65-71
    5.2.1 “图”的空间格局构成要素  65-67
    5.2.2 构成要素用地的比例协调  67
    5.2.3 构成要素的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67-70
    5.2.4 总体空间格局的引导  70-71
  5.3 “底”与“图”耦合的优化  71-74
    5.3.1 “底”与“图”的规划设计调和  71-72
    5.3.2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72-74
第六章 结语  74-76
参考文献  76-80
致谢  80-81
作者简介  81

相似论文

  1. 基因调控网络模型描述语言研究,Q78
  2. 多转录因子组合调控研究,Q78
  3. 中等艺术学校师生冲突的现状与调控对策研究,G456
  4.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5. 在大肠杆菌内引入MVA途径高效合成抗疟药青蒿素前体—紫穗槐-4,11-二烯,TQ463
  6. 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S682.14
  7. 中国真实城镇失业率的估算及奥肯定律的再检验,F224
  8. 城镇消防模式及发展探讨,D631.6
  9.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10. 营养调控对猪生产性能及氮磷排放影响的研究,S828.5
  1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12. 霍乱弧菌LysR/MFS调控体系的功能研究,R378
  13. 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胞外酶调控相关基因ctp的克隆及功能分析,TQ925
  14. 浙江西苕溪流域城镇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X826
  15. BABA诱导对黄瓜霜霉病抗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S436.421
  16. 小麦苗期磷胁迫诱导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和转录因子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分析,S512.1
  17.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酸化动态及调控措施研究,S571.1
  18. 水稻弱势籽粒昼夜灌浆充实的化学调控生理机制研究,S511
  19. 逐渐干旱对牡丹实生苗生理指标的影响和牡丹GA20-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S685.11
  20. 温室春石斛兰花期和外观品质温度调控模型,S682.31
  21. 太湖猪卵巢组织FSHR基因表达水平与5’调控区多态性分析,S828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城市与市政经济 > 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