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区域竞争力的陇东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作 者: 杨春利
导 师: 白永平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 区域竞争力 陇东 经济发展
分类号: F1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如何强化对资源的吸引力和有效配置,获取和维持区域自身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每一个地区在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就引起了各国的学者、政府和企业机构的注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陇东地区资源丰富、区位优越,但是经济发展较全省水平落后,本文首先梳理区域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陇东地区区域竞争的优劣条件,并构建出陇东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陇东区域竞争力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最后提出了陇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简明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第二部分为区域竞争力的理论体系。首先界定了区域及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其次说明了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学理论、比较经济学理论、竞争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最后介绍了国内外的典型的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模型。第三部分为陇东地区区域竞争的优劣条件分析。在介绍陇东地区区域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陇东地区区域竞争的优势与劣势。第四部分为陇东区域竞争力的评价。主要包括三个问题:其一是从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方面出发,筛选出53项代表性评价指标构成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二是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构建出区域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其三在整理指标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陇东区域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测算出陇东区域竞争力的指数,并对评价结果做了简要分析。第五部分为陇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根据陇东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区域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提出了陇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八项具体对策建议。第六部分对论文内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提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绪论 9-17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9-10 1.1.1 选题背景 9-10 1.1.2 研究意义 10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0-14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0-12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14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4-17 1.3.1 研究思路 14 1.3.2 研究方法 14-15 1.3.3 研究内容 15-17 2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 17-28 2.1 区域与区域竞争力 17-19 2.1.1 区域的概念 17-18 2.1.2 区域竞争力的界定 18-19 2.2 理论基础 19-23 2.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20 2.2.2 比较经济学理论 20-21 2.2.3 竞争理论 21-22 2.2.4 国际贸易理论 22-23 2.3 研究模型 23-28 2.3.1 IMD 区域竞争力模型 23-25 2.3.2 波特的“钻石”模型 25 2.3.3 王秉安“直接——间接”竞争力模型 25-26 2.3.4 “三力体系”模型 26-28 3 陇东地区区域竞争力的优劣条件 28-35 3.1 陇东地区概况 28-29 3.2 陇东地区的区域竞争优势分析 29-32 3.2.1 区位优势明显 29-30 3.2.2 资源丰富 30-31 3.2.3 市场潜力巨大 31-32 3.3 陇东地区的区域竞争劣势分析 32-35 3.3.1 城市化水平低 32 3.3.2 贸易市场狭小 32-33 3.3.3 科技力量薄弱 33 3.3.4 工业发展落后 33-35 4 陇东地区区域竞争力评价 35-49 4.1 陇东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5-38 4.1.1 指标选取原则 35 4.1.2 体系构建 35-38 4.2 评价方法选择 38-41 4.2.1 灰色关联法的基本思想 39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区域竞争力评价中的适用性 39-40 4.2.3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 40-41 4.3 陇东区域竞争力指数测算 41-49 4.3.1 评比区域选择 41-42 4.3.2 数据来源 42-44 4.3.3 竞争力指数计算 44-47 4.3.4 评价结果分析 47-49 5 陇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9-59 5.1 经济发展要具有特色 49-52 5.2 产业结构要优化调整 52-53 5.3 科技水平要努力提高 53-54 5.4 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 54-55 5.5 人口素质要加强重视 55-56 5.6 资源环境要持续发展 56-57 5.7 政府机构要高效合作 57 5.8 市场贸易要对外开放 57-59 6 总结与展望 59-60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 59 6.2 不足与展望 59-60 参考文献 60-63 致谢 63
|
相似论文
-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 审计服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F239.4
- 河南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G649.2
- 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D631.42
- 滇西北高寒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F127;F224
- 基于生态经济发展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TU982.29
- 长沙霞凝港口物流系统构建研究,F259.2
- 基于群决策、层次分析和PQLI法的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C934
-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实证研究,F127;G322
- 资本市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F127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绩效测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F127
- 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F091.93
- 基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中国石油安全探索,F426.22
-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同工酶和SSR标记分析,S541.9
- 基于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金融集聚研究,F224
- 东营市统筹城乡发展主要问题研究,F127
-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及政策建议,F127
- 四川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G649.2
- 竞争优势理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F224
- 基于区域竞争力的塔城地区经济发展研究,F1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