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广取博采,自成一家

作 者: 刘伟
导 师: 李福顺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美术学
关键词: 郭熙 《林泉高致》 审美观照 三远 创作心态 笔墨
分类号: J2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0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绘画理论是人类绘画艺术实践活动的总结,随着绘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异常丰富,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行程,记录各个时代的画家、作品与绘画发展状况。北宋山水画大师郭熙的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不仅是我国山水画成熟阶段的经验结晶,也是山水画论中最为系统完整的部分,它把中国山水画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文章对山水画的价值,山水画家的精神涵养,山水画家与造化的关系,山水画的境界以及山水画的构图、笔墨等具体的绘画语言进行深入地探讨,使得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 就古代画论的研究而言,是对古代画家和理论家的再认识过程。因为历史资料本身并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揭开历史之谜重在对历史的认识。本文的研究是采用论从史出,以论带史,史论结合的方法,用今天的认识去寻找《林泉高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细致地梳理郭熙的山水画创作理念。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把握,勾勒《林泉高致》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总结山水画发展历史,结合宋代文化的特点,归结郭熙提出山水画创作的本意,即山水画“快人意”之功能说。 第三部分:提炼出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照理论。引用美学、艺术心理学的观点论证郭熙提出“林泉之心”的内涵,“步步移,面面观”的审美观照方法,“饱游饫看”的广度与深度。最后结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重点论述“三远法”,总结出“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审美观照法和构图法。 第四部分:论述了郭熙对于创作主体所应具备澄心静虑的内在心性修养,以及万象罗列于胸,兼收并览,广议博考的外部努力,加上精神专一而剔除轻慢之心的创作态度。 第五部分:对郭熙提出“用笔不反为笔使,用墨不反为墨用”笔墨观加以解释,并结合今天人们对于中国画笔墨的认识,证明传统笔墨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综述《林泉高致》对当代美术发展的有利启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绪论  7-11
一 关于山水画“快人意”“获我心”之功能说  11-17
二 关于“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照理论  17-37
  (一) 关于“林泉之心”的解释  17-19
  (二) “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审美观照方法  19-25
  (三) “饱游饫看”的广度和深度  25-29
  (四) 关于“三远法”的理解  29-37
三 关于山水画家的创作心态  37-43
  (一) “宽快”“悦适”的创作心境  37-40
  (二) “注精”“专神”“必倍”“必严”的创作态度  40-43
四 关于“用笔不反为笔使,用墨不反为墨用”的笔墨观  43-48
《林泉高致》的现实意义  48-51
附录  51-53
致谢  53

相似论文

  1. 中国画线性表达下的笔墨解析,J212
  2. 浅谈我对中国画民族性的认识,J212
  3. 笔墨与笔触,J212
  4. 宋元文人墨梅画研究,J209.2
  5. 中国画的线条演变,J212
  6. 倪瓒艺术形式初探,J212
  7. 19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精神映照下的乡土创作,I207.42
  8. 论杜拉斯后期创作的心态,I565
  9. 中韩山水画比较研究,J20-03
  10. 笔墨的民族性意义,J212
  11. 明清与近现代山水画艺术风格之传承与发展研究,J205
  12. 春山早见气如蒸,J212.05
  13. 试论中国文人画的历史变迁,J209.2
  14. 画纸上流动的音乐,J212.05
  15. 景德镇明末清初民窑青花艺术与八大山人绘画的比较,J205
  16. 论黄宾虹绘画艺术,J212.05
  17. 唐代禅宗对水墨山水画的影响,J209.2
  18. 宋元水墨山水画笔墨风格的继承与创新,J212
  19. 清代文人花鸟画研究,J209.2
  20. 苏天赐油画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213
  21. 墨写山水 志高林泉,J212

中图分类: > 艺术 > 绘画 > 绘画技法 > 中国画技法 > 基本技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