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死亡突围—曹禺前期剧作死亡情结探析

作 者: 刘艳梅
导 师: 逄增玉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死亡哲学 曹禺剧作 死亡观 死亡情结 死亡叙事
分类号: I207.3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9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生死天平再一次向生的方向倾斜的时候,有必要呼唤一种冷峻的死亡意识的到来。本文试图从“死亡”的角度来介入曹禺的前期剧作,挖掘出曹禺的死亡情结和独特的死亡观及其积极意义。文章分为引言及正文共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对世界死亡哲学和中国现代死亡观念的诞生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指出曹禺死亡观念产生的文化渊源和时代语境。文章提到死亡文化和死亡哲学源远流长,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死亡观念,是人类千万年历史的智慧结晶,对人类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具有深远的指导与启示意义。死亡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经典的母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陷入了民族危亡和信仰崩溃的巨大困境中,死亡又一次成为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创作题材。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死亡观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演化为三种主要的死亡观:现代死亡意识、个性主义的死亡观以及自然主义的死亡观。就是在这三种死亡观念的背景和影响下诞生了曹禺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死亡观念的作家。第一章具体分析曹禺作品中的死亡叙事。曹禺作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浪潮中的第二代作家,同样异乎寻常地偏爱热衷于死亡题材,他前期的剧作几乎都涉及到死亡,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死亡事件和死亡意象,人物的死亡随处可见,涉及到自杀、他杀、身体死亡和精神死亡等多种死亡形式,可以说死亡是曹禺早期创作中一个摆脱不了的情结和诱惑,它时刻影响着曹禺创作的选材和立意。第二章主要探寻了曹禺死亡情结的形成原因。曹禺之所以对死亡题材如此偏爱,也就是曹禺死亡情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拥有了敏感善思的个性特征;其次是在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悲剧作品以及新文艺关注民生疾苦的悲剧意识的影响下,曹禺无意识地承接了死亡原型,形成了关注死亡、追求强烈戏剧性和注重悲剧效果的审美情趣;第三是曹禺自身直觉的感知模式和艺术宣泄式的动力模式,使他很容易执拗于一种情绪或感觉,在创作过程中无意识地过多依赖自己的情感波动,感性大于理性,把戏剧创作当成了发泄压抑情感的重要渠道。第三章重点分析了曹禺死亡情结所体现出来的曹禺独特的死亡观。曹禺的书写死亡的剧作在文学史上独放异彩,有着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也显示了异于他人的死亡观。首先曹禺的死亡观受到其他作家很深的影响,与当时几种典型的死亡观有很多切不断的联系,包蕴着它们的元素,带有特定环境和时代的色彩,是时代的产物。同时曹禺独特的性格特征、生存体验、情感类型、审美情趣等又决定了曹禺的死亡观有着不同于其他几种死亡观念的个性色彩,主要表现在:深刻的命运悲剧意识、明显的现代性色彩、浓厚而驳杂的宗教意味和有一个明显的由酷烈到缓和的发展变化过程等方面,显得更为博杂深刻、丰富立体、富于变数。第四章主要考察了曹禺的死亡叙事的意义和价值。曹禺通过自己的戏剧创作深切客观地揭示了历史大变动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对他们的人生悲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敢于向压制和死亡的必然挑战的人物充满了敬佩和欣赏之情,显示了曹禺关注人类生存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11
导论  11-15
  一、中西死亡哲学概观  11-12
  二、中国现代死亡观念的形成  12-15
第一章 曹禺前期剧作中的死亡叙事  15-29
  一、直接的身体死亡  16-23
    (一) 自杀身亡  17-20
    (二) 他杀致死  20-22
      1. 为人所杀  20-21
      2. 为外界自然力量所毁灭  21-22
    (三) 社会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22-23
  二、精神死亡的一群  23-26
    (一) 自掘坟墓的一群  24-25
    (二) 善良愿望的被绞杀  25-26
  三、逃出死亡陷阱的人  26-29
第二章 曹禺的死亡情结的成因  29-36
  一、独特的生命体验  29-31
    (一) 可贵的孤独意识  29-30
    (二) 连续的死亡体验  30-31
  二、深厚的文史积淀  31-33
    (一) 东西方古典文学中的死亡叙事的影响  31-32
    (二) 新文艺关注人生悲苦的悲剧意识的影响  32-33
  三、情感宣泄的动力模式和直觉的认知方式  33-36
第三章 曹禺独特的死亡观念  36-46
  一、与同时代其他几种死亡观相比较:交织中的游离  36-37
  二、鲜明的个性色彩  37-46
    (一) 命运悲剧意识的深刻展现  38-39
    (二) 明显的现代性色彩  39-41
    (三) 由酷烈走向缓和的发展变化过程  41-43
    (四) 浓厚而驳杂的宗教色彩  43-46
第四章 曹禺的死亡叙事的意义  46-52
  一、承继古老主题,丰富现代文坛  46-48
  二、指导现实人生,走向本真生存  48-50
  三、文化和哲学史上的永恒意义  50-52
结语  52-53
参考文献  53-55
附录  55-56
后记  56

相似论文

  1.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I207.42
  2. 现代死亡观与传统道德的冲突与化解,R-052
  3. 日本大众文学中的渡边淳一,I313
  4. 芥川龙之介死亡意识研究,I313
  5. 谈辛格作品中的死亡观,I712.074
  6. 论白先勇小说的死亡叙事,I207.42
  7. 戏剧性对话的戏剧文体学诠释,I207.3
  8. 虚幻与现实,I561
  9. 死刑废除的民众心理障碍及其消解,D914
  10. 狄金森诗歌中死亡情结之精神分析,I712.072
  11. 死囚的悲壮呼喊,B086
  12. 王家新诗歌论,I207.25
  13.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小说死亡叙事研究,I207.42
  14. 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B94
  15. 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I106
  16. 死亡视域下的鲁迅,I210
  17. 巴金小说死亡现象初探,I207.42
  18. 论三岛由纪夫的男色性爱论与虚无死亡观,I313
  19. 川端文学中的日本传统美,I313.065
  20. 基督教死亡文化的演变:1~17世纪,B979.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戏剧文学 > 话剧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