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白三叶草在银杏林间生态效应

作 者: 张梅
导 师: 郭继勋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银杏林 白三叶 林草间作 生态效应
分类号: S792.9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7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银杏和三叶草形成林草间作模式,探讨多年生白三叶对银杏林的生态效应,主要从白三叶对银杏林土壤的结构、理化性质、肥力的改良;防治水土流失;杂草防除;提高银杏林的生物生产力,几个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三叶草的播种实验表明,适宜的播种时期:春播为4月下旬,秋播为9月上中旬。2、白三叶最佳刈割草层高为20~25cm,可以获得最大产量。3、三叶草和银杏间作初期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的研究表明,三叶草的播植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一年后容重值降低了0.11 g/cm3,总孔隙度增加5.10%,毛管孔隙度增加了3.71%。4、三叶草和银杏间作初期土壤化学性质改良的研究表明,三叶草对土壤有机质的消耗较低,为0.118%;全N、速效N的变化较小,全N和速效N减少分别为0.0175mg/kg和9.22mg/kg;全K和全P变化幅度较小,有减小趋势,但整体改善并不明显。5、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种植白三叶草有稍微的提墒作用,它与银杏树争水的矛盾较小,不会对银杏树生长构成大的影响。6、地表有白三叶草层的覆盖,夏季阻挡了太阳的热辐射,冬季又保护了地热的散失,因而使其地温的全年变化较为缓和,利于银杏树根系的生长发育。7、对银杏生长的影响,种植白三叶草改善了银杏树的生态环境和营养状况,提高了银杏的抗病能力。8、55%~70%的杂草被抑制,基本免除了繁重的人工除草工作。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6
引言  6-11
  一、林草间作系统效益的研究  6-7
  二、林草集合的作用  7-8
  三、林木和牧草种间关系的研究  8
  四、白三叶草在林草间作模式中的应用  8-9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9-11
第一章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11-13
  一、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11
  二、实验方法  11-13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13-24
  一、不同播种期实验  13-14
  二、最佳刈割高度实验  14-15
  三、林草间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15-16
  四、林草间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6-19
  五、对土壤生态因子的影响  19-24
结论  24-26
参考文献  26-29
致谢  29

相似论文

  1. 水葫芦对浮游动物群落及部分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分析,X174
  2.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应,X53
  3. 辽河流域典型区浅层地下水氟污染特征与生态效应分析,P641.8
  4. 两个绿化草坪草种的护坡性能研究,S688.4
  5. 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X171.4
  6. 用农杆菌浸种法建立白三叶和中华结缕草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S54
  7. 两种三叶草杂交胚离体培养与F_1代扩繁及其鉴定,S541.2
  8. 俄罗斯引进野生白三叶种质资源的价值评价,S688.4
  9. 大棚番茄套作大蒜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研究,S633.4;S626
  10. 巨桉林+草间作模式中牧草产量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学特征研究,S54
  11. 准噶尔盆地公路两侧受扰动区柽柳种群的发生和生态效应,S793.5
  12. 济南南部近郊区景观动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X171
  13. 潍河下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F301
  14. 子午岭林区山杨—辽东栎混交林生理生态效应研究,S718.5
  15.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间作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S152.7
  16. 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地球化学评价,P641.3
  17. 接种根瘤菌HN01及其突变株GXHN100对大豆根系结瘤及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565.1
  18. 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区域响应研究,TV61
  19. 短杆菌BH对苄嘧磺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生态学效应,X592
  20. 基于3S的豫西黄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P90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阔叶乔木 > 银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